于谦站在西直门城头,凝望着下方聚集的蒙古大军,那是一支密集的黑色军阵,似乎能吞噬一切。此刻,他并不知自己站在历史的节点,也无法预见自己将如何被后世记载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当年他在山西任巡抚时所写的那些边塞诗,竟以这种方式变成了现实。
时间是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十月十一日,距离大明京师保卫战的爆发仅剩两天。背景是,在不久前,明军主力在土木堡惨遭瓦剌的大败,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获。这场土木之变,带走了明军大部分的精锐,导致大明王朝的存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幸运的是,于谦挺身而出。在当时,尽管一些人如徐有贞提出迁都的建议,并且一度得到支持,但最终这一主张被否定,给了于谦发挥的空间。令人意外的是,敌人也先竟然给了明朝整整五十多天的准备时间。这五十多天,使得北京的防线得到了加固,明朝成功从原本不到十万的老弱残兵中重组了22万精兵。
北京城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,城内有粮有兵,士气也相当高涨。尽管也先以野战闻名,攻城却并非他的强项。此时,最稳妥的选择便是守住北京,等待外援。石亨也提出类似的建议,建议坚守待援,等敌兵疲惫后再进行反击。
展开剩余80%北京城经过靖难之役和数次加固,防御设施堪称完备。正统元年(1436年),朝廷再次下令修缮了北京九门、城楼等重要防御设施,城墙基宽达24米,高约14米,足以抵挡任何外敌的入侵。然而,正因为也先提供了这段宝贵的时间,使得明朝不仅兵力逐渐恢复,而且粮草充足,士气大振。
虽然如此,北京城的防御绝对不容小觑,但也先进攻的时机已经过去,攻破北京几乎不可能。原因有四:
首先,明朝借时间整顿兵力,从土木之变后的不足十万的兵力,增加到22万,且战备充足,士气高昂。
其次,蒙古军虽然擅长野战,但攻城并非强项。也先在攻占紫荆关时,花了四天才得手,面对更为坚固的北京城,攻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第三,蒙古军在攻占紫荆关后,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,已经处于疲态,战意明显下降。
最后,大明全国各地的勤王军也在持续赶来,一旦到达,也先不仅无法攻破北京,甚至连撤退的机会也将没有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北京城显然不可攻破。然而,石亨的建议虽显得稳妥,但于谦选择了不同的道路,他决定背水一战,坚守城池并进行反攻。尽管这种做法风险极大,毕竟万一明军在城下被蒙古击败,后果将不堪设想,但于谦并未退缩。
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,正统年间的北京相当于一个人口不多、面积较小的县城,若放任蒙古主力集中围攻,城市将很难维持。然而,如果放弃城池,城外的广袤地区将无法防守,百姓的财产与性命将会成为蒙古的劫掠目标。于是,于谦不得不作出冒险的决定,选择出击并吸引敌军的主力,确保城市和人民的安全。
于谦曾深受文天祥和岳飞的影响,宣誓要像他们一样,以天下为己任,守护国家和百姓。他心中明确,保卫的是国家的存亡,而非皇帝个人的安全。因此,他下令将士们不顾一切地战斗,守卫家国。
为了激励将士们,他不仅亲自披甲阅兵,还开出了高额的赏金,号召士兵们为国家而死。同时,他发布了一道严格的军令,要求所有城中守兵一旦开战便誓死捍卫,任何临阵退缩者必将斩首。
尽管在这种时刻,明军的指挥与士气得到极大提升,但于谦的决策并非鲁莽,他早有后手。他已经在宣府等地准备了精锐部队,随时待命。当蒙古军开始进攻时,明军增援迅速赶到,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。
当也先再次尝试通过和谈获得利益时,于谦毫不妥协。面对他提出的巨额金银要求,于谦直言拒绝。即便也先将朱祁镇挟持来威胁,试图通过谈判换取撤军,面对敌人的一再挑衅,于谦依然保持坚定立场,不为所动。
就在这时,也先的进攻进入了实质性阶段,他决定发动攻城,企图通过强攻破城。然而,明军经过多日的紧密防守,反击成功,成功抵挡住了蒙古军的攻势。
这一战,明军不仅成功防守了北京,也让也先的攻城计划彻底落空。至此,北京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。随着援军的陆续到达,也先最终选择撤退,放弃了进一步进攻的计划。
然而,胜利并非轻而易举,明军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,使得整个保卫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激动人心的胜利,打破了蒙古不败的神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